被同学拉着去西单看了《色·戒》,自然不是足本,可结合之前在播客上看到的删节片段,倒也没觉得缺失了什么。也许是我还不知道性让一个人爱上或更爱一个人的滋味。也许是我,还停留在相信一个眼神就能让一个人不顾一切都爱上另一个人的年纪;还是跟马英九一样,能在那么多人一起喊“中国不能亡”的时候,有流泪的冲动的年纪。
高中时就看过《色·戒》的原著,薄薄的几页纸,半个小时就能读完。还记得那时读的时候,没有悲伤,没有感动,一如读其他的张爱玲作品,只有满纸荒凉,伴着易先生悄然离去的背影,寂静的可怕。
张爱玲笔下,隐没在市井里的芸芸众生中,几乎没有人能拥有真正的爱情。在我的印象里,除了《十八春》中世钧和曼桢的那一点纯真外,如白流苏和范柳原、葛薇龙和乔琪、振保和他的玫瑰们,直至《封锁》里的翠远和吕宗祯,都在各自的心灵和欲望中纠缠。明明是再平常不过的爱,张爱玲却用她那冷酷的眼直直的往这些凡人心里钻,钻到最深处,把那些世人以为是爱的东西肢解成一滩一滩的欲念,不仅是性欲,甚至可以说性欲不过是最微不足道的一种
电影里的《色,戒》讲的是王佳芝和易先生的故事,电影外的《色,戒》讲的是李安和两个女人的纠葛,这说并非是讲三个人有什么情欲纠缠其中,而是这个三十年代的香艳故事,让三个人都找到了一个释放自己的出口。张爱玲的《色,戒》成就了李安,李安的《色,戒》成就了汤唯。而这三个人的共通之处在于,表面上都温和而内敛,而骨子里却是极张扬而叛逆的人,这一点,是不是像极了王佳芝。
大多数张迷都不会把《色,戒》当作张爱玲的代表作。写乱世流离的人生、写悲情缠绵的男女,这本就是张爱玲的特质,而她清淡流畅的文字下的女性角色,即便个性强硬坚韧,最终的命运往往也是随波逐流。独有《色,戒》里的王佳芝,为爱国而献身,为爱欲而叛国,每一步都是逆着命理的逻辑。再加上这8000字的短篇,文字简约得跳跃、隐讳得艰涩,因此后来人关于这本小说的评价大多停留在文字粗糙,故事香艳的评价,不过如果不是放了太多心思,张爱玲大约也不会在这本故事里写出“通往女人的心是阴道”这么狠的话来,把自己的一生情路坎坷包裹进欲说还休的文字当中
忘記了第一次看小說是什么年紀,估計是初中,那個時候很迷張愛,這部小說卻是匆匆掠過,重讀的時候也不會翻它~印象中,第一次讀過,心中暗有不屑,想的是,你以為他很愛你?
因為電影再讀的時候,在驚訝,原來當年還是個小p孩,根本就沒看懂各種端倪,比如-女人的心通向陰道。看得心驚肉跳。
我跟瓶子說,感覺非常一般,很不李安。
瓶子說,我也覺得一般,挺李安的,但是一點都不張愛。
我覺得,張愛的小說很凌厲,李安有些溫吞,拍不出這股凌厲勁兒
或者是我先入為主?所有那些加進來的情節我都覺得很多余。
看到結尾的時候,我好奇李安怎么收尾,把文字變成影像,加了行刑的戲和易先生易太太的對話,陰影中的梁朝偉眼角有淚。
相比之下,我更愛小說的結尾,只是不說,沒有悲慟,取而代之的是小得意,故事結束在最開始,嘩啦啦的頂燈下的麻將,亮閃閃的戒指,易太太說-沒吃過辣的,怎么胡得出辣的。
我以為小說再寫一個普通女人的故事,電影變成了一個女特務的故事。
完《色戒》走出电影院,我最强烈的感受就是,这并不是张爱玲的《色戒》,虽然那铺天盖地的宣传都打着张的旗号,即使是大导演李安,也是小心翼翼地口口声声向张爱玲致敬,绝不敢唐突女作家的声名。
但是电影呈现的,这不是张爱玲,这是借了他人之口说出的张爱玲笔下的故事,一场貌合神离的回忆,一种淡化了作者烙印的再创作,另外一遍起承转合的复述,另外一副一唱三叹的肝肠。
你且听那学生剧社“中国不能忘”的呼号,左翼电影《桃李劫》、《马路天使》的歌声,流民和饥馑,白色恐怖的狼牙铁齿,沪西七十六号的阴沉,这些符号在影像中不需要太多的铺陈,对熟悉那段历史中国人来说已经足够构造出一种情绪。
没错,是情绪。写作也好,电影也好,一切面朝往昔的叙事,都是一种个人的复述,一切所谓的往昔的真实,都通过复述的情绪滤色镜再现于当代,张爱玲写作《色戒》的情绪,和电影叙述的情绪,有着微妙的差别,哪怕他们在讲一摸一样的故事,叹惋着同一人物的同一命运。
李安温和,张爱玲凌厉,李安从众,张爱玲孤标
《色,戒》大制作!革命、身体与受虐——关于色戒的解读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yyy1668.com/Info/id-1344.html